第七十六章胜利

“俞大人,您不想听我便不唱了!”周可成举起羽觞笑道:“来,来,我们不说这些了,饮酒吃肉!”

俞大猷拿起羽觞,与周可成碰了一下,右手往拿筷子,手却激烈发抖,拿不稳筷子落到地上。周可成笑了笑,俯身捡起筷子,用袖子擦了擦递给对方:“俞大人,拿稳了,这可是吃饭的家伙,丢不得呀!”

俞大猷接过筷子,沉默的吃肉饮酒,不过片刻工夫,周可成带来的酒肉就被吃光喝净。周可成站起身来,拍了拍屁股上的灰尘,笑道:“今夜便到这里了,俞大人,告辞了!”

周可成刚刚走到梯口,便听到身后传来一个声音。

“周先生,俞某世受国恩,你我固然有些交情,但若是大义所在,就尽无二话可说!”

周可成闻言一愣,旋即笑道:“好说,好说!”

忽然,一种奇怪的声响从远方传来,周可成下意识的停下脚步,侧耳倾听,一开端他还认为自己是不是听错了,但随即他创造俞大猷也脸色有异。

“这声音是怎么回事?”

“嘘!”俞大猷示意周可成禁声,他侧耳听了一会儿,又俯下身往将耳朵贴近地面,他脸上的脸色变幻,笑脸逐渐显露。

“怎么了,出什么事情了吗?”周可成问道。

“制台大人到了,制台大人的援兵到了!”俞大猷跳起身来,身上的甲叶发出哗啦啦的声响,他一把捉住周可成的双手:“大局底定,大局底定了!”

俞大猷拉着周可成来到女墙边,向远处看往,喊道:“你看,你快看,援兵到了,我们赢了!”

在地平线的边沿火光升起,一开端周可成还认为这不过是倭寇的野营篝火,但很快他就明确这不是的,由于火光在快速的移动和扩大,显然这要么是有意的纵火,要么是夜袭者手中的火把,相比起火光,声音传来的要慢一点,一开端是那种低沉的、很轻易被人疏忽的声响,但很快声音就变得响亮起来,周可成甚至可以分辨出马蹄声、惨啼声、金属的撞击声。

“你听到了吗?看到了吗?”俞大猷的啼声打断了周可成的思绪,他惊奇的看到俞大猷的脸颊上竟然有泪水,心坎深处也有一丝触动。

“我听到了,看到了,制台大人回来了!”周可成拍了拍对方的肩膀:“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还很多,不是跳跃欢呼的时候,不是吗?”

“你说得对,现在的确不是跳跃欢呼的时候!”俞大猷很快镇定下来:“你我都回到自己的部队里往,等天亮后就开端举动!”

当黎明的第一丝曙光从东方浮现,嘉兴城的钟声响起,周可成能够听出里面的欢欣和狂喜,不远处的城关街上,人们在喊叫、欢呼。

“现在该轮到我们做事情了!”周可成对士兵们喊道:“记住,保持紧密的队形,攻打敢于抵抗的敌人,放过投降和逃跑的家伙,战利品不会张腿跑掉,生命只有一条,遵守军纪,成功和战利品都会落进你的手,出发!”

士兵们发出一阵欢呼声响应指挥官的鼓动,然后从营寨门口走了出往。最前面是带着铁盔和铁胸甲、护臂、肩甲、胫甲的长矛手,随后是弓手和铳手。他们将兵器举过火顶,徒步涉水度过护城河,河水最深处只淹到他们的胸腹之间。他们踏上对岸的土地,穿越倭寇的营地,南十字星的旗帜在他们头顶上飘扬,尽大部分海贼们看风即逃,少数留下来抵抗的很快就倒在矛尖和火铳之下,满地都是抛弃的兵器和财物。

总督行辕内是一片盔甲、绸缎和冠冕的海洋,武将、幕僚绅们凑集于此,站在廊下,就似乎菜市场里的渔妇一般相互拥挤。

武将和幕僚们都在极力夸耀自己在刚刚博得光辉成功中立下的功劳,他们酡颜脖子粗,指手画脚,大声叫嚷,唯一保持沉默不语的就是俞大猷,每一个人都在奉承他,谄谀他,由于从制台大人的身边传出消息:领兵坚守嘉兴城的俞副总兵是首功。

周可成穿过一大群缙绅,好不轻易才挤到走廊的末端,这时喇叭声响起,人们赶忙结束交谈,按照自己的官位身份在两厢排好队:制台大人驾到。

张经身着绯色官袍,来到堂上坐下。周可成还是第一次这么近间隔看到大明高级官员的袍服,只见其头戴乌纱帽,身着绯色圆领锦袍,胸前的补子绣着锦鸡的纹路,下围装金镶玉的腰带,看上往极为华丽。

“似乎本来台上唱戏的!”周可成心中暗忖,他可能是行辕内所有人里心态最轻松的一个了,昨天晚上那个朱正育拖着文俊成求见自己,说愿意替兰芳社做转卖药材的生意,这倒是个意外之喜,加上金山卫所那边的市场,报了当初的一箭之仇,他此次前来的重要目标都已经达到了,张经的赏赐对他来说就是可有可无了。

打定了看戏的主意,周可成懒洋洋的站在末尾,看着堂上的众生态,却不想张经刚刚坐下没有一会儿,便起身退回堂后。让众人诧异不已,有人说是制台大人身材不豫,也有人说大人还有要事要处理,总之堂下众人吵吵嚷嚷的散了。

周可成有些失落的出了门,正想着要不要干脆直接回金山卫所往。却看到一个青衣侍者从后面遇上来将自己拦住。

“请问是周可成周先生吗?”

“不错,正是在下!”

“制台大人相召,请随小人来!”

那青衣侍者说完便转身引路,走了两步感到不对回头一看,却看到周可成站在原地没有跟上来。只得回头问道:“为何不跟上来?”
本章已完成! 请记住【丝路大亨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七十六章胜利〗地址https://m.963k.com/92/92003/69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