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儒生李长儒(1/2)
当朱元璋骑马经过承天门时,那些守城的兵士虽未认出他。>
但见他能从皇城内骑马而出,身后还跟着太监和锦衣卫,急忙行礼放行。>
朱元璋轻瞥了这些兵士一眼,见他们虽然铠甲光鲜,仪表堂堂,却都慵懒颓废,毫无大战的紧张,心中不禁一沉。>
不过他也知此刻并非整饬之时,就勒着马缰,缓缓地穿过城门,有些担心地朝内城望去。>
朱元璋本以为逆贼围城,内城会一片混乱,没想到城内却井然有序,并无一丝慌乱。>
街道上虽然行人稀疏,但是店铺却都照常营业。>
特别是有些店铺门前还插着些怪异的彩旗,随风飘扬,好不得意。>
朱元璋心中疑惑,驱马缓缓前行,仔细打量着各家店铺。>
这时,他才发现,虽然都是开门做生意,不过各店伙计的表情却并不相同。>
大部分店内的伙计都是愁眉不展,或是三五成群地低声议论,只有那插了彩旗的店铺伙计精神抖擞,趾高气扬。>
“那些彩旗是怎么回事,以前也有挂吗?”>
朱元璋指着一个店铺前的彩旗,对身后的王承恩道。>
王承恩闻言,沉默了一会,低声道:“据老奴的消息,这些彩旗是近两日才挂上的,听说是他们捐赠军饷有功,王督主特意赐予他们的......”>
王承恩一边说着,一边暗暗观察着朱元璋的脸色。>
王承恩口中的王督主,是东厂提督王德化。>
他们二人虽都姓王,但彼此不和已是世人皆知。>
王承恩也是担心直接说出王德化,会惹来朱元璋的猜忌,所以他只说了些明面上的事,其他的却是闭口不言。>
其实朱元璋见到那些彩旗时,心中就已猜到了五六分,此刻见王承恩闪烁其词,不由地转头瞪了他一眼。>
怒道:“你身为秉笔太监,现在更是提督京营,在此危难之时,竟放任东厂行事,如何对得起咱的重托?”>
王承恩闻言,立刻翻身下马,连连磕头告罪。>
朱元璋见他下马时身手敏捷,想到他是将门之后,而且此前崇祯已将大权交于他。>
若是临时变动,惹来祸端反而不妙。>
于是他定了定心神,又柔声道:“罢了,此时诸事繁杂,咱就不怪罪你了,不过你以后行事谨慎些,切勿再犯糊涂!”>
说罢,又一鞭子抽在马臀上。>
那马一声长嘶,快速朝前奔去。>
王承恩见状,也急忙翻身上马,紧追朱元璋而去。>
不一会功夫,朱元璋就来到了正阳门前。>
正阳门是内城九门之一,此刻不仅城墙上人影重重,在城门四周也有不少兵士和百姓在搬运物资。>
朱元璋见状,提着的心才略微放下来一些。>
不过当他又走近些,见到那些搬运石块、箭支的士兵大都面黄肌瘦,神情萎靡,而百姓更是在一些肥头大耳的兵士胁迫下劳动时,心中又是一沉。>
他刚想要向王承恩询问守城之人姓名时,却又听到城门口传来一阵嘈杂之声。>
朱元璋循声望去,只见一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拼命地朝里冲,而城门口的兵士却用长枪阻拦,因此发生了争吵。>
“让开,让开!”>
这时,一阵呵斥声从人群中响起。>
随后就见到十几个头戴小帽,身穿青衣的仆役嚣张地推搡着百姓前行。>
而在他们的中间,一个身着绸衫,剑眉星目的富家公子悠然前行,一脸鄙夷地看着那些百姓。>
守城的兵士见到这群人,不仅没有阻止,反而恭敬地将他们迎了进来。>
城外的百姓见状,吵嚷的更加厉害,有几个激愤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抢夺兵士手中的长枪,想要强行入城。>
“大胆,你们是要造反吗?”>
随着一个粗犷的声音响起,只见一个身形肥胖,头戴二梁冠,身穿斗牛服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。>
守城的兵士见到中年男子,都躬身行礼道:“曹大人好!”>
原来来人正是正阳门的守将——曹德思。>
曹德思大刺刺地挥了挥手,又轻蔑地看着城外的百姓,大喝道:“若是这些刁民敢闯城门,一律以叛逆论罪,杀无赦!”>
“大家都是外城百姓,为什么他们能进去,而我们就不行?”>
曹德思的话音才落下,人群中走出一个年约三十,身材魁梧,头戴四方巾,身着儒衫的男子,一脸不忿地反问道。>
“为什么?因为他交了银子,你要是给爷银子,爷也让你进来!”>
曹德思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