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二十七章:贾宝玉的失落,殿试进行时!(2/4)
来。
他自己只爱读野史、人物通考。
杂戏之类的轻趣之书!
最讨厌这种实务之学。
他实在很难理解,林妹妹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?
林妹妹原本这么清雅之人,怎么也开始喜好仕途经济的东西。
这些岂是娇贵的女儿家读的?
没由的污了妹妹这样的钟灵毓秀。
宝玉心中不禁有些失望。
这几年林妹妹还是像往常那样,看起来并没有变化。
但两人之间能谈得融洽的话题,几乎都没了。
愈发显得生分,想到这些宝玉心痛得透不过气来。
黛玉毫无所觉,让雪雁上了茶。
两人又随便说了几句话,便有些索然无味。
宝玉欲言又止,明显还舍不得走。
黛玉则是只想着那书还有几页没看完。
便托词说自己要午睡少许,让宝玉改天再来顽。
正好袭人过来找宝玉,说太太叫他过去说话。
黛玉才松了口气。
继续翻阅剩下那几页,谁想没看多久。
门外又响起脚步声。
黛玉眉头微微一皱,待看清来人,才露出笑颜。
“三哥哥怎么不在家用功,有空到我这里逛?”
贾琮哈哈一笑道:“也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研读。
不然神仙都会倒,也要劳逸结合。
出来走走散散闷。”
自从那日与黛玉打开话匣子后,贾琮便不时跑过来找她。
同时他也有些讶异的发现与黛玉之间,并非无话可说。
至少在诗词歌赋、名著经典才学上,不比宝钗差。
比起宝钗那一分若有若无,刻意保持的距离感。
黛玉反倒显得更真挚、亲近些。
或许是与扬州那段相处有关?
反正贾琮自己也说不清,总之在她面前倒还真不用端着什么。
“妹妹前儿借了几本书去,可看得怎样?
黛玉笑着指向书案:“自己看嘛。”
贾琮好奇得走到书案前一看。
发现书上都用朱笔了细细的标注。
文字秀雅纤巧观之可爱,标注的文字针砭入理。
很是精到。
旁边的宣纸上还对书中精要之处做了摘录。
没想到她借了自己用于策论的书。
竟看得如此精细。
不禁赞叹:‘妹妹真是天生的读书种子。
如不是生了女儿身!
哪里轮到我们这些人去考学折桂。
黛玉眨了眨灵秀的眸子,笑道:“我不过是闲着无事罢了。
我看三哥哥要读的书实在太多。
就挑了这几本,有了这些批注摘抄。
三哥哥再阅时也会省心些。”
贾琮微微一怔,还不待他反应。
紫鹃一旁插嘴道:“姑娘往日读书也常有。
但也没这两日怎么费神,也不怕伤了眼睛。
我怎么劝都不听。”
黛玉脸上一红,瞪了紫鹃一眼,说道:“还不快些个给三哥哥倒茶。”
紫鹃抿嘴笑着去了。
贾琮心中感动,突然明白黛玉为什么借这些书。
竟是想着帮自己少费一些功夫!
遂温声说道:“妹妹不用担心,离殿试还有大半月的功夫。
时间还算充裕,可不敢让妹妹这般劳神。”
~~~~~
离开潇湘馆,贾琮又去了迎春院儿。
日子就在这种充实之中一天天过去.......
明楚商品经济发达,各地府衙县衙的前大街都有店铺。
而这些店铺,必然和衙门有关系。
打官司、诉讼的原告、被告都要请衙门中人吃酒吃饭。
拿京城来说,主干的棋盘街两侧。
都是京城衙门所在地!
都察院兵马司、顺天府,前街店铺。
鳞次栉比,挨挤不开。
幌子或用铜、或用锡,巴不得一家比一家的大。
正阳门东西大街、宣武门西小市。
崇文门东小市的情况,同样如此。
其中好多铺面廊房围绕栏杆。
披檐、外檐远远伸出去,路越来越窄了。
廊房之间的路都有顶蓬遮风避雨。
当时写地方志、京城志的人悲愤地道。
今日之街巷,果昔日之街巷乎?
日促日窄,如蚕食然。
天下举人汇聚京师。
各种胡同、酒楼、茶馆,近至正阳门。
远至南城金鱼池,关厢、街坊。
都可以看到往日稀奇得难得一见的举人老爷们的身影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